第四百七十七章 蔡京的循循善诱-《我在现代留过学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但别人家的家事,她也不好干预,只能冷笑一声,道:“恐怕正是因为其家不净,才出了这样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向太后听着,便不再言语。

    她也很不喜欢王安石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赵煦到庆寿宫的时候,太皇太后还在生气中。

    “太母,今天怎不开心?”赵煦揣着明白当糊涂,坐到这位太母身边问道。

    太皇太后见了他,勉强露出一个笑容,道:“太母没有不开心,只是心情不大好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?”赵煦问道:“可是有大臣得罪了太母?”

    赵煦当即就扭头看向站在一边的梁从政,问道:“梁从政,今天早上都有谁上书了?”

    “仔细与朕道来!”

    梁从政立刻躬身答道:“奏知大家,今天早上,太师文彦博上了劄子,言及昨日权知滑州当街行凶一事……”

    “此外就是权知滑州上了谢罪书……”

    赵煦立刻瞪大了眼睛,道:“如此说来,定是那权知滑州,言语之中不敬太母了。”

    “取其谢罪书来!”

    说着他就直接伸手,向左右索取。

    太皇太后看着他认真的模样,心中的气,顿时就消了大半,当即笑着道:“官家,不过是小事而已,就不必着恼了。”

    “太母也已经不生气了。”

    一件小事罢了。

    哪里比得上,这个孙子维护太母的孝心?

    赵煦却是板着脸,与左右道:“快去取来!”

    一副谁敢得罪朕太母,朕就和谁没完的架势。

    左右自然不敢怠慢,连忙将已经放到一边归档的吴安持谢罪书取来,呈到赵煦手中。

    而太皇太后也只是嘴上说着‘不生气’而已。

    实则,不仅仅没有阻止赵煦,反而将眼睛紧张的看着他。

    似乎想要知道,自己这个太母在这个孙子心里到底有多重要?

    是嘴上说说?还是真的将太母奉为至亲?

    向太后则保持着微笑,坐在一旁,温柔的看着赵煦的表现。

    对她来说,此事无关紧要。

    赵煦接过了左右递来的吴安持谢罪书,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,小脸当场就拉了下来。

    “这个吴安持太不像话了!”赵煦将吴安持的谢罪书,直接丢到一边。

    “他只是忘了圣人仁恕之教吗?”

    “我看他,是连做大臣的本份都忘记了吧!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太皇太后就笑了起来,问道:“官家此话怎说?”

    赵煦握住太皇太后的手,道:“如今已近五月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天下列国,都在遣使入朝之中。”

    “真腊、占城、大理、交趾、吐蕃、党项、北虏甚至西域、高丽、日本……”

    “列国皆来入朝,朝贺太母圣节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吴安持,明知如此,却依旧不顾圣人之教,当街行凶,谢罪却一字也不提对太母的愧疚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做大臣的人?”

    “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太母?”

    在来之前,赵煦自然已经看过了文彦博的劄子副本。

    只能说,写的真好!

    不愧是从仁庙朝开始就屹立不倒,总是能准确的站到最正确的地方的元老。

    措辞完全就是瞅准了宫中太皇太后的软肋。

    赵煦当然不会错过,文彦博开创出来的大好局面。

    太皇太后一听赵煦的话,脸上的神情就微微一凝,忍不住握着赵煦的手。

    赵煦一看,立刻趁热打铁,道:“对这等,枉顾圣人教诲,不知太母的大臣,却是不可再姑息了!”

    向太后在这个时候,终于开口,问道:“六哥打算如何处置呢?”

    赵煦轻声道:“须得好生教化!”

    他抬起头,看向太皇太后,说道:“太母,孙臣以为,这权知滑州,大抵心中已无圣人之教,恐怕连忠孝之义,也不大记得了。”

    “孙臣以为,还是得在太学之中,辟一新舍,遣大儒名士,对权知滑州好生教化才是!”

    “须得让其在太学之中,熟读圣人经义,再学忠孝仁恕之道!”

    两宫听着,眼前一亮。

    特别是太皇太后,对赵煦的这个想法非常喜欢。

    就是……

    “官家,朝野上下,恐怕会有非议吧?”太皇太后担心的说道。

    将一个朝官,就这么送进太学再学习?

    这确实会有争议!

    赵煦笑了笑,道:“太母勿忧!”

    “孙臣听说,国朝无论是进士还是恩荫官,在授官注阙之前,都要在吏部经过考核,须得身言书判之后,方能授官注阙!”

    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规矩。

    无论是进士授官,还是恩荫授官,在正式任命之前,吏部都要进行考核。

    也就是所谓的身言书判。

    看长相、看言谈,再考其政务、刑名、钱谷。

    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,还要考专业的问题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些现在都已经形同虚设,只是走一个过场了。

    特别是对二代们,这身言书判就和不存在一样。

    只要去考的,就没有不合格,不优秀的。

    “既然,做官需考核,这做士大夫,也当如此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权知滑州,以孙臣所知,并非进士出身……”

    “想来,当年他的功课,也不是太好。”

    “叫他去太学,再学圣人经义,重新认识、学习圣人之道,孙臣以为,这对他和朝廷都是好的。”

    两宫听着,对视了一眼,都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是啊!

    祖宗法度,当官要考核才能授官注阙。

    现在,这个吴安持,连圣人仁恕宽厚之道都不放在心上,甚至不顾太皇太后坤成节圣典,做出这样的事情,可见他确实是心中没有圣人之教,也忘了大臣的本份。

    命其去太学之中反省、再学习,这是对他的爱护,谁都挑不出错来。

    就是……

    朝臣们会答应吗?

    两宫的这个忧虑很快就不存在了。

    因为御史中丞傅尧俞的奏疏,被送到了两宫面前。

    在奏疏中,傅尧俞言辞极为激烈的弹劾了吴安持当街行凶的行为。

    认为这个人‘实不堪为大臣’。

    所以,他直接建议两宫:罢其官爵,永不叙用。

    对傅尧俞来说,这是他的本职工作,也是他的身份地位应该说的话。

    身为御史中丞,若是连这种事情,他都不敢发声,那他傅尧俞就该回家去种地了。

    而随着傅尧俞的奏疏入宫,其他御史的弹章,也接连而至。

    不分新党、旧党,都开始对吴安持落井下石。

    没办法!

    这个事情,是太师文彦博起的头。

    文彦博和吴安持是亲戚,尚且都大义灭亲了。

    他们这些御史台的乌鸦们,若是在这个事情上装聋作哑了,公信力何在?

    再说了,傅尧俞都带头冲锋了。

    御史们哪怕只是为了表面态度,也要跟进。

    随着御史们弹章不断入宫,两宫于是开始召集宰执,对这个事情进行讨论。

    顺便,就将赵煦的意见,拿出来与大臣们商量。

    然后……

    自然就没有然后了。

    所有宰执大臣,包括和吴家关系非常密切的吏部尚书韩忠彦、礼部尚书曾孝宽,都对赵煦的处理意见,非常拥护。

    纷纷直言:诚乃至仁至圣之言。

    门下侍郎司马光,甚至上书说:诗云:与其惩,而毙后患,此先王所以治天下,今天子用先王之教,而施仁恕于大臣……

    没办法!

    赵煦的提议,完全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。

    不用刑罚,而用道德感化来教化世人——特别是士大夫!

    而吴安持做的事情,实在上不得台面。

    当然了,最重要的是——吴安持他爹死了!

    而他的老泰山王安石虽然活着,但显然,王安石不会管他的死活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那大家对吴安持落井下石,也就合情合理了。

    至于你要问,那些昔年的吴家故旧、门生,怎就不帮忙说句话?

    请参考一下晏几道。

    晏几道之父晏殊在世时,提拔的门生故旧多不多?

    这些人有伸手拉过晏几道一把吗?

    没有!

    这个世界,就是这么的现实。

    所谓门生故旧,那是得伱家大人还活着,还有影响力的时候,他们才会认。

    你家大人都没了。

    谁还认你?

    哪来的回哪里去吧!

    要是认不清自己的话,就撒泡尿照照镜子。

    别给自己找不痛快!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